早期量子力学理论
黑体辐射
绝对黑体
- 在不透明的空腔上开一个小孔, 外界辐射进入小孔后, 将会几乎被完全吸收, 可将小孔认为是绝对黑体
- 凡是易于吸收辐射的物体, 也一定是易于发出辐射的, 这样才能达到热平衡
- 因此加热空腔, 小孔将发出辐射, 称为绝对黑体辐射
黑体辐射定律
普朗克公式
- 谐振子 (带点粒子) 只能处在某些特殊状态, 他们的能量是某个最小能量单元 ε 的整数倍
- 频率为 ν 的谐振子的最小能量单元正比于频率
ε=hν
- 谐振子能量交换的过程也不连续, 其放出与吸收的能量只能是 ε 的整数倍
光电效应
将单色光照到阴极板 K 上, 并施加电压 U , 记录电流计的读书 I
实验现象
- 当正向电压足够大时, 阴极 K 释放的电子全部飞到 A 上, 电流 Im 最大, 且不再增大
- 当反向电压足够大时, 全部电子无法达到 A, 电流最小, 此时的电压称为遏止电压 Ua
实验解释
- 单位时间内溢出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强成正比 (同 λ, 光强越大, 最大电流 Im 越大)
- 当电压达到遏止电压时, 此时电子从阴极溢出时具有的初动能全部用于克服电场力做功
Ekmax=21mvmax2=e∣Ua∣
- 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, 频率越高, 初动能越大
∣Ua∣=kν−U0
- 要产生光电效应, 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截止频率, 与光强无关
ν=k∣Ua∣+U0
- 当满足截止频率条件, 一旦有光照, 就立即产生光电效应
爱因斯坦方程
ε=hν
波粒二象性
E=hν=mc2
m=c2hν
p=mc=chν=λh
康普顿效应
波长为 λ0 的X射线通过散射物质后, 将沿各个方向发射出散射射线
实验现象
- 散射射线的波长除 λ0 外, 还有波长 λ>λ0 的射线
- 波长差 Δλ=λ−λ0 随散射角 θ 增大而增大
实验原理
- 光子与电子发生了碰撞, 且满足能量守恒, 动量守恒与相对论
- 推导得到 Δλ 满足公式
Δλ=m0ch(1−cosθ)=λc(1−cosθ)
其中 λc≈2.43×10−12m, 可从计算器中调用
波尔原子论
基本假设
定态假设
电子在轨道上绕核运动 (匀速圆周运动, 存在向心加速度), 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 En 而不会发生辐射, 处于稳定的运动状态
轨道角动量量子化条件
根据德布罗意的驻波条件有 (环形上的驻波, 与直线驻波条件不同)
2πr=nλ
因此只有当电子的角动量满足量子化条件的轨道才是稳定的
L=mvr=λhr=n2πh(n=1,2,…)
跃迁定则
当电子从具有较大能量的轨道 n 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 k 时, 将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, 其频率满足
ν=hEn−Ek
氢原子的能量
- 更具氢原子结构可得, 电子的能量包含动能与电势能
- 将无穷远处作为电势能的零点, 计算可得基态轨道 (n=1) 能量最小, 满足 E1=−13.6eV
- 其他轨道则满足
En=n2E1(n=1,2,…)
氢原子光谱
氢原子向下越前发出光子时, 不一定直接到达基态, 可能先到达一个较低的能级再跃迁到基态, 计算氢原子光谱时要注意
量子力学
波函数
自由粒子的波函数
Ψ(x,t)=Ψ0e−i2π(νt−x/λ)
- 使用波函数的相位描述粒子性, 代入波函数中
- 能量满足 E=hν
- 动量满足 p=λh
- 定义 ℏ=2πh
- 可得到自由粒子的波函数为
Ψ(r,t)=Ψ0e−ℏi(Et−r⋅p)
叠加态原理
当体系有一系列可能的状态 Ψ1,Ψ2,…, 则 Ψ=C1Ψ1+C2Ψ2+… 也是一个可能的状态
波函数意义
- 波函数在点 r 处出现的概率与 ∣Ψ∣2 成正比, 满足
dP=∣Ψ(r,t)∣2dv
ρ(r,t)=dvdP=∣Ψ(r,t)∣2=Ψ⋅Ψ∗
- 波函数模的平方作为概率密度函数, 因此要求波函数满足标准化条件
- 单值
- 有限
- 连续 (一阶导数连续)
波函数归一化条件
- 波函数模的平方作为概率密度函数, 需要满足概率密度的归一化条件 (一维情况)
∫−∞∞∣Ψ(x,t)∣2dx=1
- 当波函数不满足归一化条件时, 可以引入系数 C, 使之满足归一化条件, 称 CΨ(x,t) 为归一化波函数
- 系数 C 的计算方法 (注意平方)
C21=∫−∞∞∣Ψ(x,t)∣2dx
不确定原理
- 观察微观粒子时, 其坐标的不确定量与动量的不确定量满足
Δx⋅Δpx≥2ℏ
Δt⋅ΔE≥2ℏ
薛定谔方程
通过问题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解出粒子波函数的方程
定态薛定谔方程
- 当势能 V=V(x) 仅与坐标有关, 与时间无关时 (电势场), 有定态薛定谔方程
−2mℏ2dx2d2ψ+V(x)ψ(x)=Eψ(x)
Ψ(x,t)=ψ(x)e−ℏiEt
- 称 ψ(x) 为定态波函数, 体现振幅随位置的变化
- e−ℏiEt 体现了波在各个点上的简谐振动, 称为时变因子
一维无限深势阱
V(x)={0∞,0<x<a,x≤0,x≥a
- 可得粒子不可能到达势阱外, 因此 ψ(0)=ψ(a)=0
- 由于势阱内 V(x)=0, 根据定态微分方程
dx2d2ψ+k2ψ=0
ψ(x)=Asinkx
- 为了满足边界条件 (类似直线驻波) ψ(a)=0, k 值将被限制
ka=nπ(n=1,2,…)
- 为了满足归一化条件, A=a2
- 最后得到定态波函数为
ψ(x)={a2sinanπx0,0<x<a,x≤0,x≥a
一维无限深势阱定态波函数的推论
- 由于 k2∝E , 在一维无限深势阱中, 粒子的能量只能取一系列分立的值, 称为能量本征值
E=2ma2n2π2ℏ2(n=1,2,…)
- 根据波函数可得, 粒子出现在各点的概率是不均匀的
- 当量子数 n 足够大时, 近似均匀出现, 与经典理论相符
一维势垒
- 能垒左侧是电子物质波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合成
- 在能垒中, 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按指数减小, 当 L 不大, 仍有概率出现在能垒右侧
- 因此电子有一定的概率在能垒的右侧被检测到
- 通过能垒需要克服能量, 低于能垒的电子能够通过说明量子力学中的粒子总能量属于统计量
氢原子问题
能量量子化
- 主量子数 n=1,2,3,…
- 氢原子的能量
En=n2E1(E1=−13.6eV)
轨道角动量量子化
- 角量子数 l=0,1,2,…,n−1
- 电子角动量
L=ll+1ℏ
- 不与特定的轨道对应, 对于一个 n 有 n 个取值
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
- 轨道磁量子数 ml=0,±1,±2,…,±l
- 电子的角动量在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, 其在 z 轴的投影为
Lz=mlℏ
- 确定角动量的取向, 对于一个 l 其角动量有 2l+1 个取向
电子自旋
自旋量子数 z=21
确定了电子自旋角动量的大小为 Ls=s(s+1)ℏ=23ℏ
自旋磁量子数 ms=±21
电子自旋的角动量是量子化的, 且取向也不是任意的, 且在 z 轴方向的投影值只有两个
Lsz=msℏ
泡利不相容原理
- 原子系统中不可能有两个或以上状态相同的电子, 因此对于一个 n, 共能对应 2n2 个电子
- 将原子中主量子数相同的电子属于一个壳层
半导体与激光
激光
激光原理
- 通过提供能量, 使大量原子处于相同激发态
- 其中一个原子自发辐射
- 被另一个同激发态的受激吸收, 受激辐射, 发出两个状态相同的光子
- 不断重复, 持续发出大量状态相同的光子
产生激光的条件
- 激励能源 (使原子激发)
- 粒子数反转 (有合适的亚稳态能级)
- 光学谐振腔 (方向性, 光放大, 单色性)
光学谐振腔的作用
由一个全反射镜与一个部分反射镜组成
- 使激光具有极好的方向性
- 增强光放大作用
- 使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
导体
- 导体中的原子的电子云相互重叠, 电子在整个晶体上运动
- 部分能级相互叠加, 形成能带, 可以容纳一定能量范围的, 数量固定的电子
- 对于没有填满的能带, 电子容易在能带中跃迁, 并最终形成电流
导体的能带结构
- 价电子 (外层电子) 所在的能带称为价带
- 填满电子的能带称为满带
- 完全没有电子的能带称为空带
- 能带之间的间隔称为禁带, 电子不能进入, 能够阻止电子的跃迁
导体
- 价带没有填满
- 价带被填满但与空带重叠或相连
绝缘体
- 绝缘体的价带为满带且与相邻的空带之间的禁带较宽, 电子很难激发到空带上
- 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可能使电子能够跃入空带, 形成导体
半导体
半导体与绝缘体类似, 但禁带宽度小得多
N 型半导体
-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五价元素
- 额外的价电子的能级在禁带上靠近空带的位置, 称为施主能级
- 施主能级的电子很容易被激发到空带上, 并以负电的电子为载流子导电
P 型半导体
-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三价元素
- 缺少的价电子的能级在禁带下靠近满带的位置, 形成空穴, 称为施主能级
- 满带的电子很容易被激发到施主能级的空穴, 并以正电的空穴为载流子导电
原子核物理
原子核
原子核的组成
- 质子数 Z
- 中子数 N
- 核子总数 A=Z+N
- 核素符号 ZAX
结合能
- 核素 (原子) 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其核子 (中子, 质子) 的总质量, 存在质量差 Δm
- 定义结合能, 用于度量核素的稳定性
B=Δmc2=(Zmp+Nmn−mx)c2
- 定义比结合能 ε, 比结合能越大, 表示原子结合越稳定
ε=B/A
原子衰变
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式
- α 衰变——从核中放出 α 粒子的过程
- β 衰变——核中放出电子的过程
- γ 衰变——从核中放出光子的过程
放射性衰变的规律
放射性衰变的指数规律
dt 时间内, 发生衰变的原子数为 −dN, 正比于当前存在的原子核数目 N, 表达式为
−dN=λNdt
积分后可得原子数目变化规律为
N=N0e−λt
放射性活度
实验上, 无法直接测量原子数目, 只能测得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次数, 称为放射性活度
A=dt−dN=λN=A0e−λt
半衰期
定义放射性活度下降到一般所用的时间为半衰期 T1/2 满足
T1/2=λln2
放射性原子核平均寿命
使用 τ 表示, 计算存在时间与个数的加权平均, 带入公式的微分得到
τ=N01∫tdN=λ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