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能量法

大约 12 分钟

能量法

克拉贝隆原理

  • 定义应变能 UU 为物体发生应变后的内能, 根据能量守恒其值等于外力使物体变形时在物体上的做功 W=F(δ)dδW=\int F(\delta)d\delta, 其中 δ\delta 为外力的位移, 同时也是物体的变形量
  • 对于线弹性材料, 外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, 有 F(δ)=kδF(\delta)=k\delta, 因此曲线 F(δ)F(\delta) 与坐标轴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
  • 定义 FF 为平衡状态下的外力, 满足 F=kδF=k\delta, 因此, 对于任意个外力 FiF_i 以及其产生的形变 δi\delta_i, 应变能满足

U=W=i=1n12Fiδi U=W=\sum_{i=1}^n\frac{1}{2}F_i\delta_i

应变能计算

  1. 克拉贝隆原理中, 需要分别求出外力与形变量, 不方便使用
  2. 通过截面法截取微段 dxdx , 微段截面上的内力即对微段的外力, 微段的形变量也仅与微段所受的外力有关, 对微段的应变能积分即可得到物体的应变能, 且应变能的结果仅与内力有关
  3. 由于弯曲切应力的应变能为其他应变能的高阶无穷小, 因此在能量法中一般不讨论弯曲切应力

基本变形的应变能

  • 拉压变形

U=L12FN2dLEA U=\int_L\frac{1}{2}\frac{F_N^2dL}{EA}

  • 扭转变形

U=L12T2dLGIρ U=\int_L\frac{1}{2}\frac{T^2dL}{GI_\rho}

  • 弯曲变形

U=L12M2dLEI U=\int_L\frac{1}{2}\frac{M^2dL}{EI}

组合变形的应变能

  1. 由于应变能为内力的二次关系, 因此一般情况下应变能不可叠加
    • 注意此处叠加是指叠加由各个力产生的内力计算得到的应变能, 相当于 kFNi2\int\sum kF_{Ni}^2
    • 但将各个力产生的内力先叠加得到总内力, 再计算应变能是允许的 (内力可由外力叠加得到), 相当于 (kFNi)2\int(\sum kF_{Ni})^2, 两式显然不同
  2. 对于不同类型内力产生的应变能 (y,zy,z 方向的弯曲变形也属于不同类型), 不考虑剪力时, 认为之间的变形不耦合, 因此可以进行叠加

U=L12FN2dLEA+L12T2dLGIρ+L12M2dLEI U=\int_L\frac{1}{2}\frac{F_N^2dL}{EA}+\int_L\frac{1}{2}\frac{T^2dL}{GI_\rho}+\int_L\frac{1}{2}\frac{M^2dL}{EI}

应变能积分

  • 对于一般钢架与轴, 在具体分析各段杆的内力后, 可使用杆上点的坐标表示各个微段, 并求出内力函数, 但注意积分方向必须与截面移动方向, 截面法向相同, 此时有 (以 xx 坐标为例, 假设仅有弯矩)

U=0l12M(x)2dxEI U=\int_0^l\frac{1}{2}\frac{M(x)^2dx}{EI}

  • 对于圆弧形杆件
    • 可采用角度坐标表示内力, eg M(θ)M(\theta)
    • 积分时需要有坐标变换 dL=rdθdL=rd\theta, 且积分方向与分析方向要一致
    • 由于圆弧上微段的法线方向不固定, 因此截面坐标轴轴方向也不固定, 其中 y,zy,z 始终平行于截面, xx 始终垂直于截面, 求内力时要注意不同角度下轴的方向

卡氏定律

  • 在力 FiF_i 作用下, 物体发生形变 δi\delta_i, 对于物体的总应变能 UU, 形变满足 (假设仅有弯矩)

δi=UFi=0lMFiM(x)EIdx \delta_i=\frac{\partial U}{\partial F_i}=\int_0^l\frac{\partial M}{\partial F_i}\cdot\frac{M(x)}{EI}dx

  • 公式中积分计算与偏导计算无先后顺序, 一般先求偏导再积分
  • 集中力 FF 对应的位移是直线位移 Δx\Delta x, 集中力偶对应的位移是角位移 (转角) θ\theta, 其中位移的正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

虚拟力法求任意方向的形变

  • 如果要求结构上任意一点的位移, 并且位移与外力无关时, 可在结构上添加一个虚拟力, 然后令结果中的虚拟力为 00 即可

Δ=UFF=0=0lMFF=0M(x)F=0EIdx \Delta=\frac{\partial U}{\partial F'}\bigg|_{F'=0}=\int_0^l\frac{\partial M}{\partial F'}\bigg|_{F'=0}\cdot\frac{M(x)\bigg|_{F'=0}}{EI}dx

  • 在求出偏导后, 即可令 F=0F'=0, 再进行积分, 简化积分运算
  • 求相对位移时, 则需要在两个相对点添加一对对称的力系 (力偶系), 并单独分析力系的影响分析时, 从一个点分析至另一个点, 仍要考虑约束

解题过程

  1. 添加虚拟力 (如果所求点位移不能由外力直接求出)
  2. 确定各根杆的分析方向 (一般从无约束段开始, 对同一根杆上的各个力必须统一)
  3. 根据题目要求与受力分别求出各个外力作用下的内力 (使用叠加法便于分析) FNi(x),Ti(x),Mi(x)F_{Ni}(x),T_i(x),M_i(x)
    1. 弯曲钢架一般不考虑 FNF_N
    2. 无扭转变形时不考虑 TT
    3. 剪力不考虑
  4. 对要求位移的部分求偏导 MiFi,TiFi,FNiFi\frac{\partial M_i}{\partial F_i},\frac{\partial T_i}{\partial F_i},\frac{\partial F_{Ni}}{\partial F_i} (如果不包含 FiF_i, 则偏导结果即为 00, 可不考虑)
  5. F=0F'=0 带入偏导与内力结果中
  6. 先对内力与偏导结果分别叠加, 再积分得到位移 (假设仅有弯矩)

Δ=0li=1nMiFF=0i=1nMi(x)F=0EIdx \Delta=\int_0^l\sum_{i=1}^n\frac{\partial M_i}{\partial F'}\bigg|_{F'=0}\cdot\frac{\sum_{i=1}^nM_i(x)\bigg|_{F'=0}}{EI}dx

平衡力系作用下的形变

在没有约束的平衡力系中, 求出的形变是物体的相对形变, 因此可将其中一个或几个与位移无关的力视为固定约束, 求出的形变即相对这些力的形变

互等定律

  • 定义位移 δij\delta_{ij}, ii 表示位移方向与位置与 FiF_i 相同, jj 表示位移在 FjF_j 作用下产生
  • 对于两个不同力系对同一个物体作用下, 有 (同方向的位移与力相乘才有意义)

F1δ12=F2δ21 F_1\delta_{12}=F_2\delta_{21}

  • 当两个力系共同作用时, 则实际位移为 Δ1=δ11+δ12\Delta_1=\delta_{11}+\delta_{12}
  • 可通过互等定律转化对特定位置位移的求解 (转化为一个作用在目标位置的虚拟力, 求其在实际力作用位置产生的位移)

超静定问题

  1. 超静定问题中首先判断超静定的次数 nn, 然后去除 nn 个多余约束, 将其转变为未知约束力
    • 根据自由度分析超静定次数, n=FoD=3+2PL+PH3Nn=-FoD=3+2P_L+P_H-3N (NN 为物件数, 如果有与机架相连的部分则要包含机架)
    • 对于无固定约束的机构, 则 NN 即为物件数
    • 对于固定约束连接的几个物体认为是同一个
  2. 分析外力与约束力 (包括未知与已知) 得到内力 (物理方程)
  3. 去除约束得到的未知力依然满足约束效果, 即未知约束力的位移 δ=0\delta=0 (几何协调条件)
  4. 由于超静定问题中几何协调条件的特点, 可使用力法正则方程表示几何协调条件
  5. 对于问题中的刚体, 其应变能为 00, 因此可不分析刚体的内力与应变能 (但刚体对弹性体的影响仍要考虑)

力法正则方程

  • 三种基本变形的静不定问题均可用力法正则方程, 且相互之间不耦合, 此处以弯曲变形为例
  • 超静定问题中, 通常以约束力为待求量, 因此使用 XiX_i 表示未知约束力
  • 将未知力从其产生的内力中提出, 得到 MXi=XiMXi\overline{M_{Xi}}=X_iM_{Xi}, 根据卡氏定律, 对于集中力与集中力偶 MXiX=MXi\frac{\partial M_{Xi}}{\partial X}=\overline{M_{Xi}}
  • 定义柔度系数

δij=LMXiMXjdLEI \delta_{ij}=\int_L\frac{\overline{M_{Xi}}\cdot\overline{M_{Xj}}dL}{EI}

其中 δij=δji\delta_{ij}=\delta_{ji}

  • 根据卡氏定理即可得到力 FFii 处产生的位移效果 (不是实际位移) 与 ii 处的总位移满足

ΔiF=LMXiMFEI  ,Δi=j=1nδijXj+ΔiF=0 \Delta_{iF}=\int_L\frac{\overline{M_{Xi}}\cdot M_F}{EI}\;,\Delta_i=\sum_{j=1}^n\delta_{ij}X_j+\Delta_{iF}=0

  • 整理几何协调条件即可得到力法正则方程 (FmF_m 为外力系)

[δij]n×n[Xj]n={m=1ΔiFm}n [\delta_{ij}]_{n\times n}[X_j]_n=\{-\sum_{m=1}\Delta_{iF_m}\}_n

  • 对于多个外力, 也可分别分析再使用叠加法求出 m=1ΔiFm\sum_{m=1}\Delta_{iF_m}
  • 求出未知约束力 XiX_i 后可带入得到实际截面弯矩 MM , 用于通过卡氏定理求解某个点的形变
  • 注意内力图等可能会分成多段, 每一段都要计算

桁架静不定

  • 由于桁架中的杆为二力杆, 因此各杆仅受轴向力且为常数 (与截面位置无关)
  • 桁架受力分析方法与理论力学相同, 依然采用截面法, 并且以受拉为正 (受力与截面法线同向)
  • 通过将杆件截断以去除约束, 截断的两个截面存在大小相同的拉力 (注意此拉力为内力, 因此应与截面法线同向), 对应的几何约束为两个截断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为 00
  • 注意杆虽然截断, 但其长度不变, 计算时必须考虑截断杆的应变能
  • 在单独分析中, 截断杆的内力即未知约束力, 因此分析其他力时, 可将杆视为不存在; 但未知约束力对其他杆的内力要分析
  • 同样最后可通过力法正则方程求解, 此时 (对每一根杆的内力都要计算)

δij=k=1nLkFNiFNjdLEA \delta_{ij}=\sum^n_{k=1}\int_{L_k} \frac{\overline{F_{Ni}}\cdot \overline{F_{Nj}}dL}{EA}

  • 桁架静不定中, 注意每一根杆的内力都要包括在内, 并且杆的长度不一定相同

对称结构的静不定

对称性条件

  1. 对称结构 结构在对称轴两侧完全重合, 这是使用对称性的前提
  2. 正对称载荷 结构上的载荷在沿对称轴对折后, 载荷的方向重合 (载荷的方向与作用点沿对称轴对称)
  3. 反对称载荷 结构上的载荷在沿对称轴对折后, 载荷的方向相反 (载荷的作用点沿对称轴对称, 但作用方向相反)

对称轴上内力的特点

沿对称轴截开结构 (当对称轴上有杆件时, 可沿对称轴向左 / 右截, 并包含杆件), 其截面上的内力以及对称轴上微段的形变将满足以下特点

  1. 正对称载荷
    1. 截面内力 FS=0,  T=0,  M+=M,  FN+=FNF_S=0,\;T=0,\;M_+=M_-,\;F_{N+}=F_{N-}
    2. 形变特点 x=θ=0x=\theta=0
    3. 等效约束力 (低副) M,  FNM,\;F_{N}
  2. 反对称载荷
    1. 截面内力 T+=T,  FS+=FS,  FN=0,  M=0T_+=T_-,\;F_{S+}=F_{S-},\;F_N=0,\;M=0
    2. 形变特点 y=φ=0y=\varphi=0
    3. 等效约束力 (低副) T,  FST,\;F_{S}
  3. 钢架内的铰链 可沿过铰链的截面截开钢架, 并将钢架内的铰链视为一种特殊的对称点处理 (通常与另外两种对称点叠加, 再次简化)
    1. 形变特点 θ=φ=0\theta=\varphi=0
    2. 等效约束力 (叠加时为高副) FSF_{S} (正对称时为 00), FNF_{N} (反对称时为 00)

利用对称性简化结构

  1. 首先判断结构与载荷的对称性
  2. 沿结构的对称面截取得到子结构
  3. 根据截开点的截面特点, 将其等效为特定约束
  4. 判断子结构的自由度并求解超静定问题
  5. 根据子结构的受力情况, 形变与对称一侧对称 / 反对称, 得到结构的整体受力与形变
  6. 注意对称面截开机构后, 截面的方向与对称面一致, 因此截面上的轴力垂直于对称面, 剪力平行于对称面

额外变形量

额外变形量定义

  1. 材料的额外变形体现为材料在约束处已有变形量, 因此几何协调条件等式右侧还有一个从原始到约束的额外变形量 Δ\Delta'
  2. 额外变形量大小为从原始状态 (经过膨胀 / 未装配) 到约束处的变形量 (通常为位移), 与约束力的方向同向时为正
  3. 存在额外变形量时, 立法正则方程为

[δij]n×n[Xj]n={Δim=1ΔiFm}n [\delta_{ij}]_{n\times n}[X_j]_n=\{\Delta'_i-\sum_{m=1}\Delta_{iF_m}\}_n

热膨胀与装配应力

在静定状态下, 材料长度不匹配时结构能自动调整, 但在超静定状态下, 材料的变形 (装配间隙 / 热膨胀) 受到约束将产生附加内力

弹簧约束

  1. 弹簧可将其视为一个滑动铰链支座, 由于弹簧的特殊性, 应优先作为去除约束分析
  2. 弹簧也可使用额外变形量法分析, 对于弹簧, 其物体没有变形, 但约束位置 (弹簧自由端) 与弹簧受力有关, 从物体原始位置变形至弹簧自由惯将产生额外变形
  3. 注意力的相互作用, 例如当弹簧有向上的约束力时, 弹簧受压, 因此一般额外变形量为负, 有 (kk 为弹簧刚度)

Δ=Fk \Delta'=-\frac{F}{k}

冲击载荷

  • 在冲击载荷作用下 (具有动能与重力的物体), 弹性体将发生额外变形以将冲击载荷的动能转化为应变能, 此时弹性体将发生远大于平衡状态下的变形
  • 定义以下物理量
    1. PP 冲击载荷的重力 (受力)
    2. HH 冲击载荷到达弹性体前受力的距离
    3. δd\delta_d 冲击载荷作用下弹性体的变形
    4. δs\delta_s 无冲击时弹性体的变形
    5. kk 弹性体在冲击点的刚度系数
  • δs\delta_s 即弹性体在外力 PP 作用下的变形, 可通过卡氏定律求出
  • 弹性体某一点的刚度系数满足 F=kxF=kx, 其中 FF 为任意作用在该点上的力, xx 为弹性体相应的位移, 可在计算 δs\delta_s 的同时求出
  • 已知刚度系数时, 弹性体的应变能满足 U=12kx2=12F2/kU=\frac{1}{2}kx^2=\frac{1}{2}F^2/k (此式也可用于求弹簧的应变能, 用于卡氏定律)
  • 根据冲击载荷的能量完全转化为应变能可得到方程

P(H+δd)=12kδd2 P(H+\delta_d)=\frac{1}{2}k\delta_d^2

通过解出方程即可得到 δd\delta_d (取数值较大的解)

  • 根据解出的 δd\delta_dkk 可以计算出动载荷等效的静载荷, 再由等效静载荷计算出等效应力等

Fd=kδd F_d=k\delta_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