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

大约 10 分钟

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

应力状态理论

应力定义

  • 应力通常与内力与截面形状有关, 内力相同截面不同时应力也不同, 但与外力无直接关系
  • 对于物体截面上任意点的 KK 处的应力为, 以 Pa(N/m2)Pa(N/m^2)MPa(N/mm2)MPa(N/mm^2) 为单位

p=dFdA \vec{p}=\frac{d\vec{F}}{dA}

  • 应力为一个矢量 (考虑截面方向则为张量), 定义应力沿截面法向分量为正应力 σ\sigma, 切向分量为切应力 τ\tau
  • 定义正应力的正方向为截面指向物体外的法向 (与轴力正方向相同)
  • 正应力 顺时针 旋转 <90<90^\circ 到达切应力方向时, 认为是切应力的正方向, 并可再投影到两个正交方向上 (切应力方向与截面内力坐标轴无关)
  • 在力平衡计算中 (如果需要), 应先使用积分 Fσ=σdA  Fτ=τdAF_\sigma=\int \sigma dA\;F_\tau=\int \tau dA 将应力合成为合力
  • 对于实际物体, 取其中的一个微立方体, 规定如图所示的三相应力状态
    1. 对于正应力, 下标表示应力所在轴
    2. 对于切应力, 下标 abab 中, aa 表示切应力所在微面的方向, bb 表示切应力方向
    3. 因此可使用一个 3×33\times 3 的矩阵 [σij][\sigma_{ij}] 来描述一个微立方体的应力状态

切应力互等原理

  • 对于一个微立方体, 在其相互垂直的平面上, 垂直于平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相等
  • 且方向均为指向或离开交线
  • 由此可得在三相应力状态下, 有 (注意切应力方向)

τab=τba \tau_{ab}=-\tau_{ba}

  • 根据切应力互等, 应力状态矩阵 [σij][\sigma_{ij}] 为一个实对称矩阵

主应力

  • 由于应力状态矩阵为实对称矩阵, 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正交变换, 仅旋转坐标轴, 得到一个方向的微面上进存在正应力, 而不存在切应力
  • 将坐标变换得到的三个应力称为主应力 σ1,σ2,σ3\sigma_1,\sigma_2,\sigma_3, 主应力与主应力方位客观存在, 并且可以为 00
  •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确定主应力的次序, 其中 σ1\sigma_1 最大

σ1σ2σ3 \sigma_1\ge\sigma_2\ge\sigma_3

  • 如果微立方体的一个面上应力为 00 (包括剪应力), 则称为平面应力状态, 注意平面应力状态下仍有三个主应力, 只是其中一个为 00
  • 对于基本变形, 均为平面应力状态, 具体如下

应力莫尔圆法

  • 对于应力的正方向见应力定义
  • 定义截面方位角 α\alphaxx 轴正方向逆时针旋转到截面法向 nn 的角度 (旋转方向相反时取负)
  • 通过应力莫尔圆法, 以 σ\sigmaxx 坐标, τ\tauyy 坐标建立坐标系, 对于任意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均可在莫尔圆上体现
  • 以莫尔圆上一点所在的半径逆时针旋转 2α2\alpha 即可得到与该点对应截面夹角为 α\alpha 的截面应力状态
  • 由此可推出垂直平面的应力状态为莫尔圆的一条直径, 根据切应力互等, 莫尔圆的圆心必定在 xx 轴上

莫尔圆求法

xx 面与 yy 面上的应力状态已知时, 通过以下步骤求出莫尔圆

  1. 根据切应力互等, τxy=τyx\tau_{xy}=-\tau_{yx}, 确定 xx 面上的切应力即可求出 yy 面上的切应力 (注意负号), 并在坐标上标出两个面对应的点, 即可得到莫尔圆的一条直径
  2. 根据莫尔圆的性质可得, 莫尔圆的圆心满足

σc=σx+σy2 \sigma_c=\frac{\sigma_x+\sigma_y}{2}

  1. 莫尔圆的半径即两点长度的一半

R=12(σxσy2)2+τxy2 R=\frac{1}{2}\sqrt{(\frac{\sigma_x-\sigma_y}{2})^2+\tau_{xy}^2}

  1. 观察莫尔圆可得, 当 x,yx,y 平面上的 τ\tau 取最大值时, 即直径垂直于 xx 轴, 因此

τmax/min=±R/2 \tau_{max/min}'=\pm R/2

  1. 当取到主应力方向时, 即直径与 xx 轴重合的情况, 在此直径下取得平面内的最大与最小主应力

σmax/min=σc±R \sigma_{max/min}=\sigma_c\pm R

  1. 定义 α0\alpha_0 为主平面的方位角, 通常 xx 面的应力状态与最大应力的应力状态半径进存在夹角 2α02\alpha_0 (注意正方向), 因此根据三角关系可得 α0\alpha_0 满足

α0=12arctan(2τxyσxσy) \alpha_0=-\frac{1}{2}\arctan(\frac{2\tau_{xy}}{\sigma_x-\sigma_y})

  • 平面应力状态下还有主应力 00, 因此三个主应力序号需要具体比较确定
  • 对于其他已知条件, 可根据莫尔圆的特点与两个面的夹角求解
  • 根据三向莫尔圆可得, 三个方向的主应力可分别组成三个相切的莫尔圆, 因此最大切应力满足 (注意最大切应力不一定在 xyxy 平面上)

τmax=σ1σ32 \tau_{max}=\frac{\sigma_1-\sigma_3}{2}

  • 通过莫尔圆求出与方位角为 θ\theta 时的应力状态

σα=θ=σc+Rcos[2(θα0)] \sigma_{\alpha=\theta}=\sigma_c+R\cos[2(\theta-\alpha_0)]

注意 α0\alpha_0 为从 xx 方向到主方向的旋转角, α0-\alpha_0 才是 xx 方向应力状态在莫尔圆上的夹角
莫尔圆坐标系中, σ\sigma 方向对应的是主方向, 不是 xx 轴方向

广义胡克定律

泊松比

  • 定义横向变形

ε=bbb \varepsilon'=\frac{b'-b}{b}

其中 bb 为原始横向宽度, bb' 为变形后的横向宽度

  • 在杆件弹性受拉时, 还将发生横向收缩, 其中变形满足比率关系, 称为泊松比 μ\mu (注意负号, 轴向拉伸时横向收缩)

ε=με \varepsilon'=-\mu\varepsilon

  • 根据应变能密度推到可得泊松比与剪切模量之间存在关系

G=E2(1+μ) G=\frac{E}{2(1+\mu)}

  • 在多向受拉时, 需要考虑泊松效应对应变的影响

广义胡克定律

  • 对于主应力方向上, 微立方体仅受正应力, 仅存在正应变, 因此微立方体的主应力方向即主应变方向, 带入胡克定律可得微立方体的正应变 (还需要考虑泊松比对其他方向应变的影响)

εi=σiEμ(σjE+σkE) \varepsilon_i=\frac{\sigma_i}{E}-\mu(\frac{\sigma_j}{E}+\frac{\sigma_k}{E})

  • 对于一般方向, 由于同时存在切应力, 因此还将存在切应变

γij=τijG=2(1+μ)Eτij \gamma_{ij}=\frac{\tau_{ij}}{G}=\frac{2(1+\mu)}{E\tau_{ij}}

  • 认为切应变与正应变不耦合, 因此对一般方向的应力状态, 正应变公式依然成立
  • 广义胡克定律对平面应力状态同样成立, 仅需取 σz=τij=0(i,jx,y)\sigma_z=\tau_{ij}=0 (i,j\neq x,y)

应变莫尔圆法

  • ε\varepsilonγ/2\gamma/2 代换 σ\sigmaτ\tau 即可得到适用于应变的莫尔圆公式
  • 对于应变与应力, 其主平面的方位角 α0\alpha_0 相同
  • 由于任意正交方向的应变均可由胡克定律求出对应应力, 因此通常由特殊方向应变求出 x,yx,y 方向应变, 代入胡克定律得到应力, 再使用莫尔圆求解主应力
  • 通常切应力较难测量, 因此通常为测出三个不同方向的正应变, 最后合成为平面应力状态, 当测量应变 ε0,ε45,ε90\varepsilon_{0^\circ},\varepsilon_{45^\circ},\varepsilon_{90^\circ}, 根据应变圆可得其与 x,yx,y 方向应力之间满足

{εx=ε0εy=ε90γxy=ε0+ε902ε45 \begin{cases} \varepsilon_{x}=\varepsilon_{0^\circ}\\ \varepsilon_{y}=\varepsilon_{90^\circ}\\ \gamma_{xy}=\varepsilon_{0^\circ}+\varepsilon_{90^\circ}-2\varepsilon_{45^\circ}\\ \end{cases}

  • 转换应变与应力时, 需要注意泊松效应的影响, 对于方位角为 θ\theta 的应力, 其应变为

εα=θ=σα=θEμσα=θ+90E \varepsilon_{\alpha=\theta}=\frac{\sigma_{\alpha=\theta}}{E}-\mu\frac{\sigma_{\alpha=\theta+90^\circ}}{E}

对于 x,yx,y 轴上的转化同理
由于泊松效应, 因此当应力 σ=0\sigma=0 时, 同方位角下的应变 ε\varepsilon 不一定为 00, 还需要考虑与其夹角为 9090^\circ 方向下的应力 (σx=0,σy0ε0\sigma_x=0,\sigma_y\neq 0\to\varepsilon\neq 0)

应变能密度

体积应变

定义微立方体体积的变化率为体积应变 θ\theta

θ=dV1dVdV=ε1+ε2+ε3 \theta=\frac{dV_1-dV}{dV}=\varepsilon_1+\varepsilon_2+\varepsilon_3

其中 dV=dxdydz,  dV=(1+ε1)(1+ε2)(1+ε3)dVdV=dxdydz,\;dV'=(1+\varepsilon_1)(1+\varepsilon_2)(1+\varepsilon_3)dV

体积改变能密度

将主应力分解为平均值 σm=(σ1+σ2+σ3)/3\sigma_m=(\sigma_1+\sigma_2+\sigma_3)/3 与剩余部分, 平均值部分仅产生体积变化, 对应的应变能称为体积改变能 (注意泊松效应)

uV=12μ6E(σ1+σ2+σ3)2 u_V=\frac{1-2\mu}{6E}(\sigma_1+\sigma_2+\sigma_3)^2

畸变能密度

剩余部分仅产生形状变化, 对应的应变能称为畸变能

ud=1+μ6E[(σ1σ2)2+(σ2σ3)2+(σ3σ1)2] u_d=\frac{1+\mu}{6E}[(\sigma_1-\sigma_2)^2+(\sigma_2-\sigma_3)^2+(\sigma_3-\sigma_1)^2]

应变能密度

两部分能量恰好可线性叠加, 构成应变能

u=12(σ1ε1+σ2ε2+σ3ε3) u=\frac{1}{2}(\sigma_1\varepsilon_1+\sigma_2\varepsilon_2+\sigma_3\varepsilon_3)

强度理论

适用 σrx\sigma_{rx} 表示 xx 强度理论下的等效应力, 用于与许用应力 [σ][\sigma] 比较

第一强度理论 - 最大拉应力理论

  1. 判断依据: 脆性材料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最大拉应力达到极限
  2. 强度条件:

σr1=σ1[σ] \sigma_{r1}=\sigma_1\le[\sigma]

  1. 适用条件: 以多向受拉为主的脆性材料, 且 σ3<σ1|\sigma_3|<\sigma_1

第二强度理论 - 最大正应变理论

  • 判断依据: 脆性材料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最大伸长应变达到极限
  • 强度条件:

σr2=σ1μ(σ2+σ3)[σ]  (ε1[ε]) \sigma_{r2}=\sigma_1-\mu(\sigma_2+\sigma_3)\le[\sigma]\;(\varepsilon_1\le[\varepsilon])

  • 适用范围 脆性材料单向受拉沿纵向开裂

第三强度理论 - 最大切应力理论

  • 判断依据: 塑性材料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最大切应力达到极限值
  • 强度条件:

σr3=σ1σ3[σ]  (τmax[τ]) \sigma_{r3}=\sigma_1-\sigma_3\le[\sigma]\;(\tau_{max}\le[\tau])

  • 适用范围 适用于塑性材料的屈服失效, 但偏于保守

第四强度理论 - 畸变能密度理论

  • 判断依据: 塑性材料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畸变能量密度达到极限值
  • 强度条件:

σr4=12[(σ1σ2)2+(σ2σ3)2+(σ3σ1)2][σ]  (ud[ud]) \sigma_{r4}=\sqrt{\frac{1}{2}[(\sigma_1-\sigma_2)^2+(\sigma_2-\sigma_3)^2+(\sigma_3-\sigma_1)^2]}\le[\sigma]\;(u_d\le[u_{d}])

  • 适用范围 与第三强度理论适用条件相同, 当第三强度理论满足时, 自动满足

强度理论在弯扭组合变形的应用

  • 对于弯扭组合变形, 其处于拉剪平面应力状态, 在此应力状态下可得 (以下公式也适用于拉扭组合变形等具有相同应力状态的情况)
    1. σr3=σ2+4τ2 \sigma_{r3}=\sqrt{\sigma^2+4\tau^2}

    2. σr4=σ2+3τ2 \sigma_{r4}=\sqrt{\sigma^2+3\tau^2}

  • 在弯扭组合变形中, 通常以圆 / 圆筒作为讨论对象, 危险点为截面最外侧上下两点, 此处弯曲正应力与扭转切应力达到最大 (弯曲剪应力为 00, 不是忽略)
  • 其中危险点的应力满足

σ=MWZ  τ=TWρ \sigma=\frac{M}{W_Z}\;\tau=\frac{T}{W_\rho}

  • 带入弯扭组合变形下的应力后, 根据圆截面上 2WZ=Wρ2W_Z=W_\rho , 可得 (以下结论仅适用于弯扭组合变形)
    1. σr3=M(x)2+T(x)2WZ \sigma_{r3}=\frac{\sqrt{M(x)^2+T(x)^2}}{W_Z}

    2. σr4=M(x)2+0.75T(x)2WZ \sigma_{r4}=\frac{\sqrt{M(x)^2+0.75 T(x)^2}}{W_Z}

  • 由于圆截面选择任意方向作为弯曲方向均满足弯曲公式, 因此通常将 y,zy,z 轴上的弯矩合成, 有 M=Mz2+My2M=\sqrt{M^2_z+M^2_y}
  • 对于矩形截面, 其主轴固定为对称轴, 因此不能直接叠加弯矩 MM, 仅能具体计算出各点的正应力 σ\sigma (通过叠加得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