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碳合金
大约 9 分钟
铁碳合金
铁碳相图

铁碳相图中的基本相
铁素体
- 形态: 固溶于 的间隙固溶体
 - 符号:
 - 晶体结构: 体心立方
 - 组成: 室温下几乎由纯铁组成, 间隙固溶极少量的 , 产生正畸变
 - 性能: 塑性高, 强度低
 
奥氏体
- 形态: 固溶于 的间隙固溶体
 - 符号:
 - 晶体结构: 面心立方
 - 组成: 与 形成的固溶体
 - 性能: 通常在高温时稳定存在
 
渗碳体
- 形态: 介稳定化合物
 - 符号: 
- 一次渗碳体 随温度降低, 最先出现的独立渗碳体 (含碳量高时, 从液相中结晶产生, 不是来自共晶/共析反应)
 - 二次渗碳体 在共晶点左侧, 共析点右侧, 从 A 中析出的渗碳体(不是共晶反应生成)
 - 三次渗碳体 从纯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(不是 P 中的铁素体, 此部分属于组织 P 内交换)
 
 - 性能: 又硬又脆, 熔点高, 会缓慢分解为石墨与铁素体
 
δ 固溶体
- 形态:
 - 符号:
 - 晶体结构: 体心立方
 - 性能: 仅在纯度极高, 温度极高的铁中存在
 
铁碳相图中的组织
珠光体
- 形态: 与 的两相机械混合物构成的组织
 - 组织符号:
 - 形成: 由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得到
 - 性能: 强度高, 塑性较好
 - 含碳量: (发生共析反应温度下 的含碳量)
 
莱氏体
- 形态: 与 的两相机械混合物构成的组织
 - 组织符号:
 - 形成: 由含碳量足够高时, 相 发生共晶反应得到
 - 性能: 其中的 低温不稳定, 因此只在高温存在
 
变态莱氏体
- 形态: 与 P 的两组织机械混合物构成的组织
 - 组织符号:
 - 形成: 莱氏体冷却到室温后, 其中的 发生共析, 转变为
 
重要结点
G
- 反应室温下铁素体中的碳含量近似为 0
 
S
- 此处为铁碳合金的共析点
 
E
- 反应 A 中最大的碳含量, 此时 E 点处成分的合金 含量最多
 
C
- 此处为铁碳合金的共晶点
 
F
- 铁碳合金的共晶转变温度
 - 反应 的碳含量, 大于此质量后不再有 F 相
 
K
- 铁碳合金的共析转变温度
 
PSK 线
即热处理中的 线, 为奥氏体发生共晶反应, 生成珠光体的温度
SE 线
即热处理中的 线, 为奥氏体中渗碳体析出的温度
GS 线
即热处理中的 线, 为奥氏体中铁素体析出温度
平衡结晶过程

- 平衡结晶结果通过显微组织体现
 - 晶体的晶界排列混乱, 更容易被腐蚀, 显黑色
 - 珠光体中, 有大量晶界, 且存在电化学腐蚀, 因此呈现黑色(低倍数) 或细密的黑色条纹(退火态的片状珠光体)
 - 使用硝酸酒精溶液浸蚀, 块状的 与 均为白色, 无法区分(过共析钢), 需要通过苦味酸溶液浸蚀以区分
 
工业纯铁
- 冷却最终得到 F 于极少量的
 - 得到的 沿 晶界分布
 
共析钢
1
冷却到室温时, 铁素体将继续析出渗碳体
最终得到
亚共析钢
- , 在共析之前, 先析出
 - 剩余过程与共析钢类似
 - 最终得到 , 均以块状分布
 
过共析钢
- , 在共析之前, 先析出部分
 - 剩余过程与共析钢类似
 - 最终得到 , 其中 沿 P 的晶界分布
 - 显微组织中, 使用硝酸酒精溶液处理, 得到的 为白色(无法与 中的 区分); 使用苦味酸溶液处理, 得到的 为黑色
 
共晶白口铸铁
- 莱氏体中的 也会析出
 - 之后冷却过程类似过共析钢, 内的 变为 , 因此认为 也转变为变态莱氏体
 - 最终得到 , 以鱼骨状分布在 中
 
亚共晶白口铸铁
- , 在共晶之前, 有部分 先结晶为
 - 剩余过程与共析钢类似
 - 最终得到 与
 - 先共晶 在共析之前先在其晶界上析出了部分 , 因此最终的显微组织 共析的 与 中的 不会相连, 存在一定间隙()
 
过共晶白口铸铁
- , 在共晶之前, 有部分 L 先结晶为
 - 剩余过程与共析钢类似
 - 最终得到 与
 - 先共晶 单向生长, 以条状形式存在于显微组织中
 
钢锭的组织与缺陷
组织
- 表面细晶区 与锭模接触的钢液冷却速度快, 形成晶粒细小的组织
 - 柱状晶区 表层形成细晶区后, 晶核沿散热方向, 即垂直于锭模壁的方向生长为柱状
 - 中心等轴晶区 距离锭模壁远, 散热均匀, 速度慢, 晶粒大
 - 柱状晶区热塑性差, 需要减少
 
缺陷
- 缩孔 集中收缩形成的孔穴 
- 由于结晶时体积收缩, 得不到补充产生
 - 通常出现在钢锭的最上方(得不到金属液补充)
 - 含大量杂质, 危害大, 不允许存在, 需要切去
 
 - 缩松 分散体积收缩形成的分散小孔 
- 危害较小, 通过锻造可以减轻
 - 会使塑性与断裂韧度下降
 
 - 杂质 
- 磷 与 化合, 会导致钢在低温时发生脆性断裂
 - 硫 高温时与 化合, 产生脆性化合物, 导致热脆性
 - 氧 有害杂质
 - 有益杂质, 有一定强化作用
 
 
铁碳合金的性能
力学性能
- 随碳含量升高, 增多, 强度与硬度升高, 塑性与韧性降低
 - 出现沿晶界分布的网状 , 强度下降, 硬度继续上升
 - 合金以 为基底, 过于脆, 不易应用
 
工艺性能
- 切削性能 中碳钢
 - 可锻性能 低碳钢
 - 焊接性能 低碳钢
 - 铸造性能 共晶白口铸铁
 
铁碳合金的分类与牌号
钢的分类
含碳量
- 低碳钢 用于以塑性, 韧性为主的零件
 - 中碳钢 用于要求塑性, 韧性同时有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的零件
 - 高碳钢 用于强度高且耐磨的零件
 
按质量
根据杂质 与 的含量, 分为普通碳钢, 优质碳钢, 高优质钢
按用途
- 结构钢 用于工程构件, 机器零件
 - 工具钢 用于刀具, 模具, 量具
 - 特殊性能钢 不锈钢, 耐热钢, 耐磨钢
 
碳素结构钢牌号
碳素结构钢碳含量低, 主要要保证力学性能
- 牌号 + 数字 + 质量等级 + 脱氧方法
 - 表示 屈 的首字母
 - 数字 表示屈服强度
 - 字母 A 到 D 质量以此提高
 - 表示镇静钢, 表示沸腾钢, 可省略
 
优质碳素钢牌号
必须同时保证化学成分与性能, 牌号使用两位数字
- 数字表示碳含量的万分数, 即
 - 钢经淬火 + 高温回火后, 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
 - 钢可用于主轴或连杆
 - 钢经淬火 + 中温回火后, 可用于制作弹簧
 
碳素工具钢牌号
用于制作量具, 刀具等, 要求硬度高, 因此一般碳含量较高
- 牌号 T + 数字(两位或一位)
 - T 表示 tool 首字母
 - 数字表示碳含量的千分数, 即
 - 如果添加 Mn 则在末尾标注元素符号 Mn
 - 如果杂质含量少, 则在末尾标注 A
 - 使用碳素钢前都需要热处理, 改善脆性
 
铸钢牌号
使用字母 ZG + 数字 - 数字
- 字母表述 铸钢
 - 第一组数字表示屈服强度
 - 第二组数字表示抗拉强度
 
铸铁
石墨化
在高温下并且有足够的扩散时间下, 渗碳体, 铁液与奥氏体中会析出稳定的石墨, 将铸铁中石墨的形成称为石墨化
- 高温下长时间保温有利于石墨化, 低温下难以发生石墨化
 - 减缓铸铁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石墨化
 - 增大 与 元素含量有利于石墨化
 
白口铸铁
不进行石墨化的铸铁, 颜色光亮, 极脆
灰口铸铁
- 进行充分石墨化的铸铁, 因此颜色灰暗
 - 组织 片状石墨 + 珠光体 + 铁素体
 - 用于耐磨, 形状复杂的地方, 如箱体
 - 牌号 HT + 抗拉强度
 
球墨铸铁
- 加入球化剂和孕育剂, 是石墨球化的铸铁
 - 石墨为球状, 对金属基体的割裂和损伤小, 具有较好的韧性与强度
 - 用于代替锻钢, 制造形状复杂的零件, 如齿轮
 - 牌号 QT + 抗拉强度 - 拉伸率(两位不带单位%)
 
可锻铸铁
- 不充分石墨化, 通过退火得到絮状石墨
 - 性能与球墨铸铁接近
 - 不能用于锻造
 - 牌号 字母为 KT, 数字与球墨铸铁相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