误差分析计算
定位误差分析 P158
基准类型
设计基准
即在设计图上采用的基准
对于几何公差, 即图纸上规定的公差基准
对于定位尺寸的尺寸界限, 一侧为被约束的平面, 另一侧即该平面的设计基准
对于直径尺寸, 该直径所过的圆心所在的中心线即设计基准
工序基准
即在工序图上采用的基准, 是加工工序的起点
获取方法与设计基准相同
定位基准
即被夹具确定的几何要素
如 V 型块确定接触圆弧的圆心, 点接触确定接触点的位置
定位误差分析
同批零件在夹具中定位时, 工序基准位置在工序尺寸方向或沿加工要求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因此在分析后, 要将误差投影到加工方向才能得到要求的定位误差
通过比较特定尺寸取上下极限的方法确定误差值
定位误差根据成因可分为基准不重合导致的定位误差 Δbc 与基准位置误差导致的定位误差 Δjw
基准不重合导致的定位误差
当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时, 两基准相对位置的最大变动量为 Δbc
误差的大小即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距离的公差
对于图示左侧的情况, 两基准距离为半径 2d, 因此有定位误差 Δbc=2Td
对于图示右侧的情况, 两基准距离为即零件上的尺寸 L, 因此有定位误差 Δbc=TL
基准位置误差导致的定位误差
当定位基准随工件某一特征变动时, 定位基准的最大变动量为 Δjw
分别计算该特征取最大值与最小值时基准相对特定绝对位置的距离, 将两个距离相减得到 Δjw
- 对于图示左侧的情况, Δjw=OmaxOmin
计算时可以 V 型块的下顶点 M 为参考绝对位置, 分别计算两个基准相对 M 的距离
OMΔjw=sin(α/2)ON=Rsin(α/2)1=2dmax−dminsin(α/2)1=2sin(α/2)Td
- 对于图示右侧的情况, Δjw=NmaxNmin
计算时可以点 M 在定位点在水平线的垂足 H 为参考绝对位置, 分别计算两个基准相对 H 的距离
∠MN1N2=αminN1H=hcotαminN1N2=N1H−N2H∠MN2N1=180∘−αmaxN2H=−hcotαmax=h(cotαmin+cotαmax)
定位误差计算
计算定位误差时, 不能直接将 Δbc 与 Δjw 相加
当 Δbc 与 Δjw 相关时, 还需要判断两者的方向, 当两者方向相反时则需要相减
如图所示, 分析时将 d=dmin 的情况视为理想位置, d=dmax 的情况视为最大误差位置, 此时
Δbc 的方向随工艺基准的位置改变 (保持为定位基准指向工艺基准), Δjw 方向与大小不变 (理想基准指向最大误差基准)
因此对于图示的三个基准, 定位误差 Δdw 不同
计算注意
- 当 Δbc 与 Δjw 有多个独立的来源时, 则可以分开分别计算 Δdw, 然后相加
- 计算时不要混淆 Δbc (定位与工序基准之间距离的公差, 如上例中的半径公差) 与 Δjw (两极限位置下定位基准的距离, 如上例中的圆心距离)
- 注意计算 Δbc 与 Δjw 时, 还应投影到工序尺寸方向上, 如下图所示, Δjw 与工序尺寸方向垂直, 因此对于定位误差没有影响
加工误差统计分析 P290
加工误差的性质
系统误差
大小方向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
随机误差
大小与方向的变化是随机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
统计术语
样本与样本容量
从成批加工的零件中抽取一部分零件用于检测
称被抽取的零件为样本, 被抽取的零件数为样本容量 n
样本统计量
xˉ=n1i=1∑nxi
S=n−11i=1∑n(xi−xˉ)2
R=xmax−xmin
分组统计
通过分组统计, 绘制实验分布图,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组数 k (查表)
当分组过多, 分布图将因随机波动歪曲, 当分组过少, 分布特征将被掩盖
根据组中值确定分组以及各分组两侧的组界
分组时要求 xmax,xmin 都需要作为一个组中值, 因此最大与最小组界将超出样本范围一个组距 d
因此组距满足
d=kR+d=k−1R
各个组中值满足
xmi=xmin+(i−1)d
频率与频数
将同一组中的零件个数称为频数 mi
频数与样本容量之比为频率 fi=mi/n
将频率除以组距, 得到不受分组影响的频率密度, 并得到频率密度直方图, 用于与理论分布曲线比较
正态分布特点
y=σ2π1e−2σ2(x−μ)2
正态分布参数
总体平均值 μ
该参数使用样本平均值 xˉ 估计
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相对 x=μ 对称
决定了分布曲线沿横坐标的位置
总体标准差 σ
该参数使用样本标准差 S 估计
由于 P(x<3σ∣x>3σ)≈0, 认为随机变量的最大分散范围即 [μ−3σ,μ+3σ]
决定了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程度 (越小越集中)
正态分布曲线
分布曲线的顶点
正态分布曲线在 x=μ 取得最大值 ≈σ0.4
因此分布曲线的顶点为 (μ,σ0.4)
分布曲线的拐点
正态分布曲线在 x=μ±σ 由上凸变为下凹, 取值满足 ≈σ0.24
因此分布曲线的左右各一个拐点为 (μ±σ,σ0.24)
正态分布曲线的绘制
- 标出顶点 (μ,σ0.4)
- 标出两个拐点 (μ±σ,σ0.24)
- 认为曲线端点为 (μ±3σ,≈0)
- 连接上述五个点得到正态分布曲线
标准正态分布
非标准正态分布的转换
规定满足 μ=0,σ=1 的为标准正态分布
通过坐标变换, 令 z=σx−μ (证明略, 注意 dx=σdz)
可将非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x 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z
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函数 F(z)
现规定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函数 F(z) 为标准正态分布密度函数以 z=μ=0 为下限的积分
根据正态分布的对称性可得 F(z)=F(−z)
可通过查表获取 F(z) 的值, 其理论计算满足
F(z)=2π1∫0ze−2x2dx
- 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求取
通过 F(z) 可求取有关正态分布随机变量 x 的概率 - P(x>a)=0.5−F(σa−μ),a>μ
- P(x<b)=0.5−F[−(σb−μ)],b<μ
- P(b<x<a)=F(σa−μ)+F[−(σb−μ)],a>μ,b<μ
工序能力与不合格率
工序能力
定义工序能力 Cp 评价工序能满足加工精度的程度
Cp=6σT
仅当 Cp>1 表明工序中绝大部分的工件均能满足公差 T 的要求 (加工误差范围小于公差范围), 工序能力足够
当 Cp<1 表明工序能力不足, 不合格品无法避免
不合格率
- 不合格率
不合格率 Q 即工序加工后, 工件尺寸超出公差带的概率
通过估计得到工件尺寸 (偏差) 的理论正态分布后, 可用于分析工序的不合格率
因此不合格率满足 (假设 x 代表轴的偏差)
Q=P(x<ei∣x>es)=1−F(σes−μ)−F[−(σei−μ)]
- 可修复不合格率 Q可
当在与加工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公差带, 则可通过后续加工修正, 将这部分不合格率称为可修复合格率
Q可=P(x轴>es)Q可=P(x孔<EI)
- 不可修复不合格率 Q不可
当在加工方向上超出公差带, 无法通过后续加工修正, 将这部分不合格率称为不可修复合格率
Q不可=P(x轴>ei)Q不可=P(x孔<ES)
加工质量改进措施
控制分散中心
当尺寸均值与公差带中心相差过大时, 表明保持不变的系统误差占主导
μ≈xˉ=2es+ei
可通过控制分散中心 μ, 通过调整机床使其靠近公差带中心 2es+ei 提升加工质量
减小分散范围
当尺寸变动范围 6σ 大于公差时, 表明变化的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占主导
σ≈S>T
可通过控制分散程度 σ, 通过调整工艺参数与使用更高级的机床提升加工质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