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正弦稳态与三相电路分析

大约 7 分钟

正弦稳态与三相电路分析

正弦稳态电路

相量法

正弦电量

u=Umcos(ωt+ϕ) u=U_m cos(\omega t+\phi)

  1. uu 瞬时值
  2. UmU_m 最大值
  3. ω\omega 角频率
  4. ϕ\phi 初相位
  5. U=Um2U=\frac{U_m}{\sqrt{2}} 有效值(电表测量结果)

相量法

U˙=Uϕ \dot{U}=U\angle\phi

  1. 相量中实部使用的是有效值, 转成瞬时值需要化为最大值
  2. 使用相量的实部体现瞬时值
  3. 基尔霍夫定律依然满足, 但需要使用相量计算
相量分析法
  1. 通过画图, 结合相量之间的几何关系解题
  2. 分析前选择一个相量为参考, 令其相位角为 00^\circ
  3. 参考向量选择
    1. 电路已知条件最多的部分
    2. 在电路最内部
    3. 电阻上的 I˙\dot{I}(串) 或 U˙\dot{U}(并)

阻抗

元件阻抗

电阻

Z=R Z=R

电感

Z=jωL Z=j\omega L

电容

Z=1jωC Z=\frac{1}{j\omega C}

阻抗性质

U˙=I˙Z \dot{U}=\dot{I}Z

  1. 阻抗依然满足串联与并联
  2. 感性阻抗 ϕ>0\phi>0, U˙\dot{U} 超前
  3. 容性阻抗 ϕ<0\phi<0, U˙\dot{U} 滞后
  4. 由 1 得阻抗角度也体现 U˙\dot{U}I˙\dot{I} 的夹角

功率

  1. 功率计算所用到的均为有效值
  2. 由功率求得 UU, II 后还需转化为相量
  3. 公式中均使用参考方向
  4. 除视在功率均满足功率守恒

有功功率

P=UIcos(ϕUϕI) P=UIcos(\phi_U-\phi_I)

单位 WW

无功功率

Q=UIsin(ϕUϕI) Q=UIsin(\phi_U-\phi_I)

单位 varvar

复功率

Sˉ=P+jQ=ZI2=U˙I˙ \bar{S}=P+jQ=ZI^2=\dot{U}\overline{\dot{I}}

单位为 VAV\cdot A
元件复功率相位角即阻抗相位角

视在功率

S=UI S=UI

单位为 VAV\cdot A

S=P2+Q2 S=\sqrt{P^2+Q^2}

视在功率不满足功率守恒

功率因数

λ=PS=cos(ϕUϕI) \lambda=\frac{P}{S}=cos(\phi_U-\phi_I)

功率因数即阻抗角的余弦值
阻抗角可能取正或负, 通过成感性(正)/容性(负)确定

功率因数矫正

  1. 前提: 不改变负载的工作状态(电压)
  2. 通过并联电容, 提高端口的功率因数
  3. 分析时令 U˙\dot{U} 的相位为 00, 则 I˙\dot{I} 的相位为 ϕ-\phi
  4. yy 轴方向投影 I˙\dot{I}, 比较其与目标功率因数下投影大小的差值(仅增加电容, xx 方向投影不会改变)
  5. 由于并联分流, 因此此差值即矫正电容分压大小(端口电压不变)

最大功率传输

  • 当负载阻抗与网络戴维南支路的等效阻抗满足共轭关系时, 负载获得的功率最大

ZL=Zeq Z_L=\overline{Z_{eq}}

  • 最大有功功率为

PLmax=Uoc24Req P_{Lmax}=\frac{U_{oc}^2}{4R_{eq}}

其中 UocU_{oc} 为等效电路的电压源有效值, ReqR_{eq} 为等效阻抗的实部

  • 当负载为纯电阻时, 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为

RL=Zeq R_L=|Z_{eq}|

易错知识点

  1. 阻抗 XX 一定大于零, ZZ 相位角一定在 90<θ<90-90^{\circ}<\theta<90^{\circ} 范围内
  2. 结合 11, 当仅电量的模长已知时, 可通过 KCLKCL/KVLKVL 结合相量图, 提前求出电量的方向
  3. 相量的模长为有效值, 直接使用其 xx 方向投影无意义

三相电路

  1. 对称三相电压中, 满足 U˙A+U˙B+U˙C=0\dot{U}_A+\dot{U}_B+\dot{U}_C=0
  2. U˙A,U˙B,U˙C\dot{U}_A,\dot{U}_B, \dot{U}_C顺时针顺序以 120120^{\circ} 夹角排列
  3. 相电压 UxpU_{xp} 仅含 xx 与中性点 NN 的电压, 因此也可写成 UANU_{AN}
  4. 线电压 UxlU_{xl} xxyy(下一相) 对应节点之间的电压, 因此也可写成 UABU_{AB}
  5. 相电流 IxpI_{xp} 线电流在 UxlU_{xl} xxyy(下一相) 的 xx 分流电流中
  6. 线电流 IxlI_{xl} xx 端口上的总电流

星形联结(Y形)

  • 相线电压满足关系

U˙xl=3U˙xp30 \dot{U}_{xl}=\sqrt{3}\dot{U}_{xp}\angle{30^{\circ}}

  • 相线电流相同(区分无意义)

三角形联结(Δ\Delta形)

  • 相线电压相同(区分无意义)
  • 相线电流满足关系

I˙xl=3I˙xp30 \dot{I}_{xl}=\sqrt{3}\dot{I}_{xp}\angle{-30^{\circ}}

  • 三角形联结中, 电压源正负极首尾相接, 按顺时针顺序排列

分相计算

此处公式仅适用于对称电路, 此时三相的电流电压关系完全相同, 负载大小相同

Y-Y

  1. 取出其中一相与中性点构成回路, 计算此回路中的电量
  2. 无论中性点上电阻取何值(短路或开路), 中性点上电流为 0, 且为等势点
  3. 单相中与中性点之间的电压 UaNU_{aN} 即单相上结点的相电压
  4. 通过公式转换即可得到线电压(不同相之间对应节点的电压) UabU_{ab}(或已知线电压, 计算相电压)
  5. 单相中的电流即线电流, 对于 Y形 电路, 区分无意义
  6. 等效回路中两个非中性点之间的电压无法转换(无意义)

Y-Δ\Delta

  • 通过将 Δ\Delta 形负载转化为等效的 YY 形负载
  • 由于负载对称, 满足关系

ZLΔ=13ZLY Z_{L\Delta}=\frac{1}{3}Z_{LY}

  • 通过单个负载的电流计算公式等价于相电流的转换公式, 对于 YY 型电源, 其相电流等于线电流

eg.

此电路中, 等效单相回路为两个负载并联, 且 Δ\Delta 负载上的电流为线电流 Ial1I_{al1} , 单个负载上通过的实际电流为相电流 Iap1I_{ap1}, 计算时需要转换

Δ\Delta-Δ\Delta

  1. Δ\Delta 形负载转化为等效的 YY 形负载, 再将 Δ\Delta 形电压源转化为等效的 YY 形电压源
  2. Δ\Delta 形电压源中的单相电压即线电压(电压源均在两个端口之间), 将其转为相电压即可使用分相法计算

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

功率公式

  • 与一般正弦电路功率不同, 三相电路的总功率为

P=3UpIpcosϕ=3UlIlcosϕ P=3U_{p}I_{p}cos\phi=\sqrt{3}U_{l}I_{l}cos\phi

  • 其他类型功率的计算类似, 均使用 3UpIp3U_{p}I_{p}3UlIl\sqrt{3}U_{l}I_{l}
  • 功率因数, 其中 ϕ\phi 为负载阻抗角

λ=cosϕ=PS \lambda=cos\phi=\frac{P}{S}

  • 由于三相对称, 因此单相功率即

P=UpIpcosϕ P_{\text{单}}=U_{p}I_{p}cos\phi

计算注意

  • 由于 YY 型电路中 IlI_lIpI_p 等价, 因此分相法中可直接使用 P=3UpIlcosϕP=3U_{p}I_{l}cos\phi(不能直接对 Δ\Delta 负载使用)
  • 分相法中的欧姆定律

U˙p=ZI˙l \dot{U}_p=Z\dot{I}_l

  • 题目中的电机功率均为三相总功率, 注意区分总功率(默认, 需要乘上系数)与单相功率

三相电路功率测量

瓦特表无星号线测量的是电流流出端 / 电压负极

三瓦特表法
  1. 用于测量四线制三相电路 P=P1+P2+P3P=P_1+P_2+P_3, 如果对称则 P1=P2=P3P_1=P_2=P_3
  2. 瓦特表的引出线接在 NN
两瓦特表法
  • 用于测量三线制三相电路, 或对称线制三相电路, P=P1+P2P=P_1+P_2, P1P2P_1\neq P_2
  • 瓦特表的引出线接在无瓦特表的相上
  • P1=Re[U˙acI˙a]P2=Re[U˙bcI˙b] P_1=Re[\dot{U}_{ac}\overline{\dot{I}}_{a}]\neq P_2=Re[\dot{U}_{bc}\overline{\dot{I}}_{b}]

非对称三相电路

电源对称时可使用以下方法:

  1. 有无负载的中性线 NN 时, 仍可用分相法, 但三相要单独计算
  2. 其他情况可用节点分析法, 以 NN 为接地点
  3. 线相电压转换关系依然满足

易错知识点

  • 两表法测功率中

P1P2 P_1\neq P_2

P1=Re[U˙acI˙a]P2=Re[U˙bcI˙b] P_1=Re[\dot{U}_{ac}\overline{\dot{I}}_{a}]\neq P_2=Re[\dot{U}_{bc}\overline{\dot{I}}_{b}]

注意 U˙ac\dot{U}_{ac}CC 的线电压
根据接线的位置不同, 公式中 aa 表示瓦特表所在相, cc 表示瓦特表引出端相
当公式中出现 U˙ac\dot{U}_{ac} 其值与 U˙ca\dot{U}_{ca} 相反, U˙ac=U˙ca=U˙ab120\dot{U}_{ac}=-\dot{U}_{ca}=-\dot{U}_{ab}\angle 120^{\circ}

  • 做题前明确题目中给出的是相电压还是线电压
  • 三相电路的功率公式中, ϕ\phi 通过 U˙p\dot{U}_{p}I˙l\dot{I}_{l} 的夹角得到

P=3U˙lI˙lcos(ϕ)3Re[U˙lI˙ˉl] P=\sqrt{3}\dot{U}_{l}\dot{I}_{l}cos(\phi)\neq \sqrt{3}Re[\dot{U}_{l}\bar{\dot{I}}_{l}]

  • 单相法中, Δ\Delta 负载中的电流等价于 Δ\Delta 电路中的线电流转相电流公式, 但不是相电流. YYY-Y 电路中, 相线电流相同